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

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物质构成奥秘教学初探

时间:2017-10-28 08:35:56   作者:小刁   来源:www.jiaoyulw.com   阅读:499   评论:0
内容摘要: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而又在“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背景下接触化学。由于化学来得太晚,到了初中学专业术语、概念,使学生可能发生“烦”的心情,怎样将“繁复”概念整理清,消除学生“烦”的心理,是学好化学的因素之一。  “物质构成的奥妙”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是 ...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而又在“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背景下接触化学。由于化学来得太晚,到了初中学专业术语、概念,使学生可能发生“烦”的心情,怎样将“繁复”概念整理清,消除学生“烦”的心理,是学好化学的因素之一。

  “物质构成的奥妙”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是 “双基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往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和必不可少的东西。由于概念多且笼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间的联络会掌握不准,若结合组成的物质元素就更有难度,主要表现为:

  很难对知识有全体的把握;对很多的现实和概念难以消化; 不能用系统的方法来安排内容,以便温习;不能将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练习、考试时频频出现过错,这部分内容往往造成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分化点。

  因而笔者将概念图策略用于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妙”单元教育中,制造概念图来帮助学生构成物质的组成、构成的知识特点,用概念图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复杂的概念和“内化”新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系统地组织信息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了解。改变传统的机械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更赋有含义,这对初中生往后的化学学习非常有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为初三年级两个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初三(9)班为实验班级,初三(11)为非实验班级。

  2.研究过程

  研究分4个阶段进行,详细教育安排见表1。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查询结果

  第一阶段,许多学生仅仅被动地抄笔记,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它们的含义;大都学生不参加课堂讨论;一些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解说,对笼统的概念难于了解并记忆。

  第二阶段,教师介绍概念图并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教师运用概念图温习“分子和原子”和“原子的结构”,运用概念图预习“元素”主题,引导学生用概念图来温习“分子和原子”和“原子的结构”这两个学习主题,并将其概念及出题用图形表明出来。随后用“填图”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概念图的构建任务,并用于“元素”主题的预习过程中。紧接着,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概念,让学生根据所给概念自己构建概念图。

  查询得出:大部分学生能找出相应的连接词来表达概念间的联络, 这说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加强了; 对概念图比较了解的学生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这说明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

  第三阶段,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构建关于“离子”主题的概念图。 学生从教材中提炼出主要概念,选取连接词,建立概念间的含义联络,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完成任务。查询发现:(1)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构建任务要比个人完成更简单;(2)学生构建概念图的能力比第二阶段有大幅度提高,概念图更标准,还有一定的创新;(3)在课堂教育中运用概念图,使学生愈加投入,这说明其学习动机水平有了提高;(4)通过对概念图的运用,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误解并即时给予反应。

  第四阶段,完毕“物质构成的奥妙”的学习之后,很多的化学用语让学生目不暇接。通过在两个测验班级上不同类型的温习课,发现运用概念图教育策略上温习课的班级,无论是在课堂的参加度方面仍是当堂的反应状况来看都显着好于未参加测验的班级。
  
  2.测验结果
  
  从表2所示单元测验结果来看,实验班级的学生均分及高分数段的学生要高于非实验班级,从试卷分析来看,两个班级学生关于识记性知识的标题答得差不多,主要差异在于涉及到高阶思想能力的标题,实验班级要好于非实验班级。
  
  3.查询结果

  通过找被测班级的部分学生面谈查询发现:

  (1)关于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主要表现为,可根据教师的陈说草草记下笔记,但很少去考虑和了解笔记的内容。在研究开始阶段 ,学生大多不能很好地从概念图中读出相应的信息,画概念图特别困难;通过练习和实践,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技术得到了提高。

  (2)由于初三学习时间及学习任务很紧,一部分学生感觉到教师安置的课后自行构建概念图的任务增加了学习担负,不肯花费时间认真完成,而是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课后温习仍是习惯停留在各个知识点的记忆、了解上,而没有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

  (3)学生普遍表明更喜爱教师预先设置概念图 ,而让他们在课堂上来“填充”。原因是,教师预先制作的图更有结构性。少量学生以为,预先设置的概念图没有自在构建的好,由于思想受到了捆绑,不能表达自己的主意。


  (4)小组合作更利于概念图的构建,学生构成概念图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发挥出小组学习的长处,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的外界的帮助。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各持己见、扬长避短,在沟通中自我知道、自我检讨,进一步整理知识点,使得评估过程成为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根据“概念图”教育策略的化学用语专题温习课事例

  化学用语的正确把握及娴熟运用向来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及分解点。传统的化学用语温习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温习时学生听得津津乐道,但是一到实践应用时却过错百出,乃至无所是从。出现这种状况,说明学生的温习仍是停留在各个知识点的记忆、了解上,而没有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温习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构成新的知道结构,使之取得系统提高。因而,笔者测验运用概念图教育策略规划专题温习课来安排化学用语的温习教育,并开了一节区公开课,整节课划分为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化学用语与表征概念的连线结网。主要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书写有关氧的各种化学用语,然后引导学生将化学用语与前期学习整理的原子、元素、离子、分子等概念联络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用语不是机械孤立的笼统符号,而是化学概念的符号表征方法,看似笼统却有其深入内涵的联络。然后搬迁练习有关氯的化学用语,并进一步完善前面所建网络,将化合价及运用化学式判别物质的分类归入网络并与相关化学用语离子符号进行比照联络,健全有关化学用语的概念图。 活动二,对照网络图,提取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含义,使学生脱节机械记忆化学用语的温习方法,

  愈加了解化学用语其深入的内涵联络及高度的概括性、实用性,深入感受到化学符号有着看似笼统却又能形象表征化学概念的丰厚内涵之功用。

  活动三,运用微观模型图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用语的微观表征功用,进一步了解化学用语的内涵及运用化学用语正确表达概念。


  如图1所示笔者将概念图作为教育策略应用于化学用语专题温习课的教育思路。

  图1这堂专题温习课取得了广泛的好评,遍及反映这节课的温习思路清晰,学生积极主动,温习效率高。记忆前期的备课和课堂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根据概念图的单元温习课教育规划有以下几点领会。

  1.在单元温习课中恰当运用概念图教育有利于学生在稳固、整理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从微观上把握知识的全体结构及其内涵规则,提高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学习能力。
 
  在备课中主要清晰化学用语是表达化学概念的东西,以物质微粒构成和微观组成的概念图为载体,将复杂的各种化学用语进行比照联络,构建化学用语知识网络,整个温习过程就是概念图的逐步构成完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历构建网络,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温习课中教师的引导演示,学生将逐步学会自己定时总结概括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爱好。

  2.温习课的教育规划要重视创设学习情形,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的爱好。

  为防止温习课“一讲究竟”或“一练究竟”, 在课堂教育中创设学习情形,规划三个学生活动贯穿于整个概念图的构建完善过程,使学生清晰学习目标,调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愈加活泼,师生间的联络得到提高,学生能更加自信地在课堂上提问并与火伴交流、讨论。使多个个别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探求活动中真实成为知道知识、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会获取知识趣味的主人。

  3.温习课教育中要精选例题提高练习质量,防止以题开路,盲目练习。

  选择的习题要具有目的性即选题时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环绕温习内容,针对中考考察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能力构成的关键点进行选题。选择的习题还要具有时代特色,要和出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络,让学生充分领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总归辅导学生制作“概念图”既有利于教师展开温习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头绪,便于学生构成系统化、网络化的全体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有用搬迁,提高学生的自主温习能力,对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习担负有着重要的含义。

  四、存在问题

  初三学生课时紧,又面对中考升学压力,学生业余时间疲于完成作业、考试,不愿将精神投入到知识的整理构建网络构成概念图,教师怎样能更高效地运用课堂时间运用概念图安排教育是燃眉之急,有待教师的进一步研究。


标签:基于 概念 教学 策略 物质 
投稿流程 - 网站地图 - sitemap

(工作时间:8:30-23:00)

期刊版面咨询

审稿咨询